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河池学院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AI“竹”梦实践团:智绘花竹帽,青创家国梦

作者:周栩宁时间:2025-07-19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部署,加强科技赋能文化传承认识,传承与弘扬创新精神,7月14日-18日,河池学院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AI“竹”梦实践团一行9人在张志平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环江县明伦镇吉祥村,开展以“智绘花竹帽,青创家国梦”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AI+非遗”融合创新为实践路径,将前沿科技深植乡土,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教育强国使命,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

文化寻根:筑牢传承使命根基

实践团首站走进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专题博物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博物馆,开启文化寻根之旅。形态各异的傩面具无声述说着“肥套”仪式的神秘庄严;非遗展区里,国家级传承人谭素娟推广花竹帽编织技艺的坚守故事令人动容;绚丽多彩的传统服饰、镌刻革命印记的红色群雕,无不彰显毛南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家国情怀。此行极大激发了青年学子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敬畏之心与责任担当。

AI赋能:激活非遗传承新引擎

直面非遗“受众减少、传播乏力”的现实困境,团队专程拜访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谭素娟。在传承人工作室,精美绝伦的花竹帽令成员们叹服。聆听谭老师深入讲解其历史底蕴与繁复工艺后,团队聚焦非遗传播效率、受众局限等核心难题展开深度交流。这场对话不仅深化了文化认同,更碰撞出运用AI技术创新传承路径的火花—为后续实践锚定了科技赋能文化的坚实方向。

科普创新:点燃乡村少年科技梦

实践团依托专业优势,为吉祥村青少年定制“科普-实践-创造-思辨”四位一体的AI赋能课程体系。通过“AI探秘营”趣味科普讲座揭开了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的神秘面纱;以“击鼓传花”互动游戏轻松感知AI的日常应用。“AI+非遗”创意工坊中,实现了古老毛南文明与现代科技的惊艳碰撞:在AI绘画中融入毛南图腾实现文化创新;AI写作描绘梦想并生成专属“未来职业照”;通过AI情景剧演绎沉浸体验民族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以AI辩论赛碰撞前沿科技思想火花,点燃了乡村少年的探索热情与创新梦想。系列课程在40名孩子心中深植“科技自信+文化自豪”的双重火种。

深扎乡土:科技助力精准振兴

为精准把脉乡村需求,成员们深入吉祥村田间地头与街头巷尾,通过问卷、访谈与村民、干部广泛交流。聚焦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特色产业升级,尤其是毛南族非遗保护传承的痛点与发展诉求,扎实的田野调查为科技精准服务乡村发展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也让青年学子对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作用有了更深体悟。

此次实践是河池学院青年学子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AI“竹”梦实践团以人工智能为桥,成功探索出“科技普及+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模式,不仅为吉祥村注入了科技活力,拓展了青少年视野,更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互动和对毛南族文化的扎实调研,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活态化传承与现代性转化提供了可鉴路径。队员们誓言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将“AI竹梦”打造为服务壮美广西建设的可持续品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不竭的青春智慧!

(作者:周栩宁  拍摄:周栩宁  校对:王联芳  审核:王爱林 高晋

1  实践团成员在毛南族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2  国家级传承人谭素娟为大家讲解花竹帽相关知识

3  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们展示机器狗

4 实践团成员在“击鼓传花”游戏中询问小朋友生活中的AI

5 实践团成员带领小朋们开展AI辩论赛


6 实践团成员根据小朋们的梦想生成AI职业照

7 实践团成员在当地工厂进行问卷调查

8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合影留念


河池学院团委投稿邮箱:hcxyxtw@163.com 技术支持: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共青团河池学院委员会版权所有  桂ICP备05001210号-1